Please enable JS

雇主和被雇的對立 - WilfredP

雇主和被雇的對立

雇主和被雇的對立

05月09日,2017年 / 作者  / 威言爾語

雇人擔心自己買貴了,被雇的擔心賣便宜了,其實簡單一點很多事都沒必要

我曾經也是到處找工作,爲了就是一份能負擔生活的工作,然而各大公司開出的條件往往都是讓我有點意外。開始的階段老在想著,這份薪水能否應付現在的必須開支。執著著無法應對負擔的薪水,這工作該不該接,慢慢地就失業了快半年。

人窮什麽都肯幹這不是沒道理的,眼看戶頭上越來越少的數字,我果斷做了個決定,有工作就做,邊做邊找更高的薪水,這樣也好過一分錢也沒有。就這樣我踏入了第一間公司,當初開出的薪水爲1100令吉(2011年,學士畢業),也是能給我最高的薪水。開始當然有點小難過,覺得我的作品也不錯,怎麽就值那麽一點。之後也不管了,有錢就行,就算900令吉我也做,要錢嘛!

接下了工作后,開始非一般的工作量,覺得自己瞬間變成高檔廉價員工,CP值相當不錯的人力資源。當然表現這回事除非你睜眼説瞎話,要不公司里有表現的都不可能不被看見。不久后就開始加薪,雖然幅度不大,也沒衝破我理想中的2字頭,但還是高興的,原本你要絞盡腦汁去騰出的那筆錢,又可以變少了,還不慶祝?就這樣待了三年有吧,最終還是離開,而離開時的薪水剛破2字關,不算高,卻不是離開的理由。這中間,我應徵過不同想找工作的人,帶過不同性格的實習生,在這當中你問會不會因爲崗位的關係開始偏向老闆,替老闆説話而忽略了員工福利的爭取?我倒覺得不會。我才懶得理老闆請回來的是米蟲還是魔術師,只有一個目的,最好給我請個有用的人,我們都不想每天忙得像條狗,想方案想到外太空,來個强者,省了一半的力。

員工和老闆不可能是同一陣綫的,至少對我來説不可能。所以從被雇身份,轉到有權利雇人的被雇者,再轉到是爲自己找個理想的被雇者,每個階段我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個對立思考,一直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苛刻要求他們共生死,一鼻子孔出氣。當初打工的日子誰不駡老闆,老闆不好嗎?不見得不好,但就老有什麽能講的。同樣地,現在的自己老希望員工完全愛你喜歡你,那等於自找煩惱。讓員工罵罵吧,只要他們還願意和你一起打拼,你不就成功了一半嗎?員工和老闆,團隊和領導的這種對立關係能掌握得好反而會給大家一個成長的環境。

整個團隊一開始的就是面試的階段,我以前面試心裏會有個底,希望能有多少的薪水,但絕對不是決定接受工作的主要考量。一般看的還是工作範圍是否能學到東西,自己是否能完成。因爲愛面子,不希望被雇用后被人講請了個沒用的人回來。到後來的找團隊,自己變成了面試官,也變成了雇主。每個人都想要一份滿意的薪水,而每個老闆都想要一個滿意的員工;這兩者最大的衝突在於我要高薪,另一方則顧慮這錢給了是否物有所值?就這樣的猜疑和拉扯,很多時候老闆嫌員工獅子開大口,不自量力;員工嫌老闆小器吝嗇,活該請不到人。

我説説我個人看法吧,我面試時,一般會把自己能不能的交代清楚,什麽是有人教就能馬上上手,什麽是需要時間去學習。當真的沒有頭緒時,最基本的答案,我不會,但我想學。當然這也不是隨口説説,説了就要做到。目的就是讓可能雇用你的人知道他請了什麽樣的人,買東西也要看買了什麽樣的東西,然後用了才知道好不好用,適不適合自己。他決定買了,那不要怨,我都講好了。

反過來,我面試過一些人,特別是近期,最常關心的就是薪水,工作範圍都省略了,也沒什麽興致瞭解,到薪水部分就會開始難掩特別關心的心情。我一般雇用團隊看的首先爲態度,短時間交流的性格猜測,工作意願,再來能力和經驗。學歷一般用來參考學識方面,但我也知道,書學的,未必和現實環境一樣,所以都不會太過著重這部分。有時候應徵者在我很直接交流的方式中,顯得比較坦誠,也會直接告訴我他希望的薪水門檻在多少。而我很常告訴大家的就是,不是問題,但是在你進來試用期間,我沒辦法給你你所預想的,試用期間我會觀察,如果我認爲你的表現達標,你預想的不是問題,表現超越你開的價,我自然會提高你的薪水。試用期爲期三個月,表現好,隨時中斷試用晉升固定。

大家都可以開價,我不覺得開價而且還開高價就直接扣分。這是一種行銷,你能對你自己行銷,説服我你的價值,讓我試用你的能力,不見得是件壞事。最怕的是會開價,但沒辦法告訴我爲什麽你的價值在這個點上。曾經有一些人開了個價,當我問起你認爲你的那些能力可以説服我給你這分薪水時,都不能告訴個爲什麽。大不了就跟你説自己有經驗,但在介紹自己的上一份工作時卻不能提出什麽表現。

做雇主的心胸不要那麽狹窄,每個人都要過生活,要求薪水不是什麽過分的事,優先考慮薪水也不是什麽要不得的事情。你應該也希望你的孩子找份高薪的工作吧?孩子找到了工作,除了關心是什麽工作外,難道不就是薪水多少嗎?何必把來應徵的人逼得非得像個聖人一樣,有前途,錢無所謂。能付多少坦白講,而試用后多少的薪水是你的上限,這樣對能者來説至少他知道過了這過渡期他的價值可能會到哪一個點。接這份工作也比較安心。

而當被雇的,多認識自己也多學習行銷自己的能力。不是讓你胡扯你的能力,做不實的包裝,而是讓人瞭解他即將得到的是個怎樣的人力資源。你也買過東西吧,別人漫天開價,你不也擔心買貴了?買電器至少也看看它的功能到哪裏,這個價錢合不合理?所以不要覺得滿足你的要求才是一份好工作,過渡期過後能回升的幾率也是很多人錯過的。很多老闆默默不説,就看你這人是不是重金,低薪也願意接,基本上就已經賺了印象分。往往在這之后有所表現,提升的幾率就會很高,也可能會超越你的預期。當然,還是有很多白目的老闆,看你沉默就裝傻。但打工的,還是要搏一搏,不是嗎?

 

------------------------------------------------------------------------

------------------------------------------------------------------------